“材”子先锋 | 材院学子马知行的创作故事
个人·简介
马知行,2000年11月出生,为材料学院19级本科生。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年作家班明星学员。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第七届文心雕龙杯“全国优秀小作家”,第五届“深圳市校园十佳文学少年”,2014年度“少年作家十大名博”博主;2016年度“先锋小作家”,2016年度“深圳市三好学生”,《中学生报》学生记者,《深圳青少年报》专栏作者。
材院学子马知行
已在《四川文学》、《意林》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在全国、省、市征文活动中获奖30多次,作品收录入31部书籍。中篇小说《猎鹰》在《马小跳》、《学语文之友》连载。已出版小说集《少年,别急》、作品集《一路风景》、长篇小说《狼啸》,出版合集《玉痕的味道》《青春独语》《心如荷开》。
今年五月刚刚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说集《少年,别急》,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老师盛赞:“从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里,能感受到青少年一代文学爱好者飞扬的想象、不羁的思绪、精妙的意趣、灵动的文笔,从而近距离地感知他们不可限量的文学追求,并从心里由衷地发出感叹:’中国,后生可畏!文学,后继有人!’ ”
马知行最新出版小说集《少年,别急》
创作·历程
马知行的创作生涯开始于2009年。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马知行作为团中央知心姐姐工作部组织的“和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的参与者,去往汶川,亲眼见证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种种情形,深深为之触动。正是这一次宝贵的汶川之行给了他启发,记录所见所闻的想法开始萌芽。回家后,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父亲的引导下,马知行开始用文字记录、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在创作过程中,父亲给予了马知行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不仅为其创建了用于分享作品的新浪博客,还用“稿费”和电脑游戏“诱惑”他,让他不断保持创作热情。就这样,马知行在创作之路上坚持了下去,并收获了第一桶金——用所得稿费购买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着年龄增长,马知行来到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岔路口——文理分科。按照大众的思维,这样一个擅长创作的同学毫无疑问应该选择文科,但马知行却希望做一名理科生。这一决定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不解和反对,但马知行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同时开始更认真地审视自己写作的目的。
从2009年开始用博客写日记,到后来的小说创作,写作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对于他来说写作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写作初期,马知行只是单纯地记录生活,写出的作品也多是“流水账”。随着年龄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马知行学会了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所闻所见,从日常小事中窥见其潜在的行为逻辑,并将这种发现投入创作之中。马知行认为,“记录”就是自己写作的初衷。但这次,他不仅记录生活,也记录思考。他表示:“我决定让‘记录’成为写作的终极目的,有人用影片记录人事,有人用照片记录美景,我也可以用文字记录片刻的思考与不经意间的感动,这是我与众不同的方式。”
如今,马知行在创作之路上收获了许多成绩。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并没有要就此成名成家的想法。“我并没有想过让自己的文字成为他人的指路灯,而是想在记录中‘且知且行’,把它们当作自己成长路上的标记和一步一步踏出的‘足迹’”。“在记录中且知且行”,这是马知行所向往的写作方式和生活态度。
背后·故事
《少年,别急》是马知行少年时代的缩影,“有孩提时代的天马行空、动物世界的畅想、朋友之间的日常、测试失利的懊悔、美好未来的憧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对于马知行来说,都是宝贵的回忆。
其中,小说《猎鹰》对他意义重大。《猎鹰》讲述了小变色龙为报双亲之仇猎杀老鹰的故事。创作之初,由于并不十分了解变色龙,马知行迟迟不敢下笔。为了解决马知行的顾虑,他的父亲与他“合资”买来了一只真正的高冠变色龙,并为其取名为“亚可”。亚可的到来不仅打消了马知行的犹豫,还成为他后来的创作过程的灵感之源。每当写作进入瓶颈,他就去看看亚可,平复心情,然后继续投入创作之中。同时《猎鹰》这篇小说的创作经历也使马知行领悟到:“只要愿意动笔,人人都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马知行的宠物——高冠变色龙“亚可”